【资料图】
■林翠媚
以前,我以为吃不完的饭、喝不完的饮料等耗费资源的小事,在全球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前,显得“微不足道”。直至阅读了《碳中和与中国未来》一书后,我感受到原来一些细微的低碳习惯也能影响国家未来。《碳中和与中国未来》将碳中和对中国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,在提出问题的同时,也给出了中国的应对方案。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不是别人要我们做,而是我们要主动做,这是我国提升竞争力必须要打的“硬仗”。打赢这场“硬仗”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个人共同努力。
于个人而言,“双碳”听起来是个宏大的命题。其实,“碳足迹”遍布我们每个人的一生。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选择都深刻地影响着碳排放的数量。作为一枚生活在“世界美食之都”的吃货,我仔细思考了日常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习惯,也许,它们能带来比想象中更大的收益。
“来到顺德,要吃大良野鸡卷、容桂醉翁鸭、勒流黄连烧鹅……这么多美食,根本吃不完!”这是我上班路上爱听的电台广告,太“香”了。你以为这是美食广告?不,广告的后半段是: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%至10%与未消费的食品有关。你珍惜每一粒粮食,都在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贡献。”世界美食千千万,没吃过的占一半。即便美食再诱人,按肚量点餐,不要多点,是我们吃货对“减碳”的小小支持。如果仍吃不完,可以喊出街头随处能听到的话语——“打包,带走!”当然,如果这时还能拿出自带的打包盒,吃货界的低碳“王者”非你莫属。
少点外卖,不失为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。如果舍弃不了外卖,那么吃货还可以选择一个“减碳”行为——点外卖时勾选“不要餐具”。使用一次性餐具,看似只是一双筷子一根吸管的事,但是,这些一次性餐具却会在生产、运输、使用、丢弃、重新回收等环节产生碳排放。在家或单位自备一套方便清洁的餐具,是我们都能做到的“减碳”习惯。
你以为吃完饭,低碳选择题就结束了?实际上,对待厨余垃圾的方式,也是一道选择题。参与垃圾分类,就是参与节能降碳的新时尚。据统计,2021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万吨,其中厨余垃圾占比接近一半。数量如此庞大的厨余垃圾,若能实现资源化利用,将大幅减少垃圾丢弃量,节约堆放用地,形成饲料、肥料、燃料等产品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,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。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,但第一步并不难。或许,就从一个饮食习惯的改变开始。
标签: